首先,很開心公共藝術簡訊堅持了這麼久,第100期了!
No.100.jpg  

前一陣子整理辦公室的時候,費了好大功夫才把散落各處一包一包零星的公共藝術簡訊整理出來,過程中隨意翻了翻,突然間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麼多年下來,台灣的公共藝術真的有好多改變,越來越多人的關心、參與,作品也越來越多元、豐富而精采…

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很幸運的有機會從1992年,國內正立法推動公共藝術之初,就開始參與了公共藝術的推動工作。懷抱著一面學習一面推動的心態,基金會跟著許多專家學者們在當時跑遍了各縣市,選出了九個示範(實驗)點,開了無數次的會議,在1995年協助文建會訂出了最早期的「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並編印了「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簡要手冊」,算是為日後公共藝術執行的組織架構奠定了基礎。

圖說(1).jpg    
有幸參與最早期的「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讓基金會對公共藝術的推動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初期推動公共藝術時,資訊的傳遞是一大難題,興辦機關要辦徵選,不知道有興趣的藝術家在哪裡?有興趣的藝術家想參與公共藝術,卻又不知到哪裡有機會?更重要的是,還沒有任何一個媒體有系統的介紹這些為台灣環境美學帶來新鮮活力的公共藝術作品,於是,1999年7月,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懷著使命感的發行了第一期的公共藝術簡訊。

圖說(2).jpg 
 公共藝術簡訊創刊號還只是簡單一張黑白印刷的牛皮紙摺頁,但開始針對國內公共藝術有專題的介紹。

簡訊發行之初,動機非常簡單,只是想成為國內公共藝術的一個發聲管道,同時可以成為一個公共藝術的交流園地,但礙於人力物力資源有限,整體的內容顯得較為單薄,再加上當時國內的公共藝術環境還不是很成熟,各地作品設置的訊息並不流通,因此在作品介紹的取樣與採訪都相當困難,每期刊物的誕生,著實都得仰賴許多老師、策展人、藝術家們的鼎力相助,提供資訊也好,撰寫專文也好,一點一滴讓簡訊的內容愈來越充實。

回顧簡訊多年來的內容,可以發現這些年來,大家對於公共藝術的觀念或期待,創作的風格、方向,甚至於整個大環境都有很大的轉變。早期的焦點,多偏向實際作品的介紹,除了國內案例,也陸續加入了國外的案例,畢竟這是對公共藝術有興趣的人最直接想要看到的。慢慢的,有越來越多政策的探討,許多不同的觀點,各種論述的出現,文章也不再只是正面的讚美,而有更多的反省與檢討,我們看到公共藝術越來越多元化,參與關心的人層面越來越廣。

單就作品來說,國內的公共藝術好像也有著一波一波的流行風潮,早期國內的公共藝術多為傳統藝術媒材,並以雕塑為最大宗、慢慢的有些作品加入了街道家具的功能,強調民眾的可親性;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作品結合了機械或電子裝置,讓作品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視覺物件;當LED燈的發展漸趨成熟,光線的運用變成許多作品創作的重要元素;當設置經費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由策展人統籌結合不同藝術家的大型設置計畫;當民眾參與成為公共藝術的重要概念,各種參與式的作品應運而生,參與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而有趣。特別是當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訂,擴大了公共藝術的範疇,以及部分縣市設立了公共藝術基金之後,計畫型的公共藝術突破以往的框架,出現了很不一樣的表現型態。

圖說(3).jpg  
早期的作品以雕塑為大宗。

圖說(4).jpg

圖說(8).jpg    
隨著時代的演變,公共藝術的媒材越來越多元。

圖說(5).jpg  
八里垃圾焚化廠的公共藝術計畫,突破以往的框架,不再只是固著於地上的藝術品。

除了對源自法令規範下的公共藝術作品加以介紹外,簡訊也對相關活動,或臨時性作品加以報導。早期,活動側寫的內容,多為座談會、靜態展覽的報導,但後來看到的,如澎湖的<國際地景藝術節>、石門水庫的<國際漂流木藝術節>、關渡的<國際自然裝置藝術節>、屏東的<半島藝術季>,或是富邦藝術基金會的<粉樂町>系列、開放空間的<遇見˙白鷺鷥藝術節>…等,越來越多大型的藝術節、民眾參與的活動,主辦單位也由公部門延伸到許多第三部門,由此可見藝術活動的能量,已持續擴散發酵,參與藝術活動的人不再侷限於少數專業者,而是可以更自然的融入一般民眾的生活當中。

網站導覽是從創刊號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單元,當國內對於公共藝術還不是很熟悉的狀況下,藉由他山之石,提供觀摩與借鏡是很重要的,公共藝術網站便是一個簡便又經濟的管道。十幾年前,網路世界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即便許多網站只有單純的簡介功能,還是可以提供我們相當多的參考資訊,藉以了解國外的案例。隨著時代演變,現在的網路資訊五花八門,各種型態的連結,讓我們的觸角可以伸得更遠更廣。在此要特別感謝朱惠芬小姐,長期為我們搜尋並介紹世界各地的公共藝術網站,多年下來,不知不覺也介紹了超過八十個以上的網站。如今,在國內,也已經出現了許多公共藝術的網站,最重要的就是文建會所主導的公共藝術官方網站,兼具提供徵件及活動資訊、資料庫、教育、推廣、導覽、討論…等,其功能強大,內容豐富,完全不亞於國外的網站。

自45期開始,簡訊中多了一個「城市小偵探」的單元,從許多都市空間的角度,觀察更廣意的環境美學。也許是一個小小的人孔蓋、路燈,或者大到整個城市的綠美化、外牆風貌…,要建立一個有美學素養的城市風貌,實在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公共藝術簡訊前後共經過三次改版,從最早的一張摺頁,逐漸擴充內容到成為一本小冊子,以一份完全由民間組織自主發行的刊物,期間也曾因為經費拮據,幾乎想要放棄,感謝有許多單位的贊助,包括台北市文化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及近幾年文建會的補助,也感謝所有曾經撰文的作者,都是支撐簡訊繼續發行的重要力量,自61期開始,公共藝術簡訊有了一次重要的改版,原本黑白印刷的刊物,終於讓所有藝術作品有了彩色的表情,整體內容,也更努力朝向專業報導方向邁進。

圖說(7).jpg  
經過數次的改版,61期開始改為全彩印刷,各篇的標題及圖說加入了英文翻譯,整體內容也更加充實。

回顧公共藝術簡訊一路走來的足跡,我們看到了國內公共藝術的轉變,100期所代表的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也期待,在下一個100期,公共藝術簡訊可以發揮更大的功能,如公共藝術官方網站一般,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為國內的公共藝術發展,提供更詳實、更專業,更多元的報導,留下精彩的紀錄,也可以服務更多的讀者,將環境美學的種子及花朵,散播到各個角落。

 (本文刊載於公共藝術簡訊第100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公共藝術 藝術 基金會
    全站熱搜

    愛玩的老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